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座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古城苏州,其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东吴大学法科。1915年9月,时在东吴大学任教政治学并兼任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美籍律师查尔斯·兰金,为能在中国培养法律人才,以苏州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因而又称“中华比较法律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兼顾大陆法系教学,其明确的专业意识与科学的培养目标,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又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国内近现代法学大师中,王宠惠、吴经熊、盛振为、丘汉平、孙晓楼、王伯琦、杨兆龙、李浩培、倪征燠、潘汉典等诸位先生,或执教东吴以哺育莘莘学子,或出身东吴而终成法学名宿。“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法界才俊,汇集于斯,可谓极一时之盛。1952年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易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法学院随之并入华东政法学院;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苏州大学,同时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1986年扩建为法学院。2000年,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友王健先生慷慨捐资支持法学院建设,经学校研究决定,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员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69名,包括教授24名,副教授30名,讲师15名。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54人。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绝大部分具有海内外名校博士学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有 机搭配的学术梯队。教师热爱教学事业、教学态度端正、 教学效果优良,以研促教、关注前沿,形成了良好的教研 氛围。行政管理与图书资料等教辅人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为教学科研事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学院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教育体系完备。本科设有法学专业和知识产权专业,属首批全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及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王健法学院也是我国较早开展法律硕士教育的单位,招收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及在职法律硕士等各种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目前在校学生两千余人。

苏州大学法学学科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和江苏省序列重点学科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法理学”为国家精品课程,“法学理论”为省级优秀课程群,拥有“公法研究中心”和“国际能源法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究基地,其中“公法研究中心”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研究所合作建有“环境司法理论研究基地”,并建有江苏省知识产权(苏州大学) 培训基地,东吴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苏州大学检察发展研究中心等苏州大学校级科研机构。学院内部还设有比较 法研究所、英美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等十余个院级研究机构。2014年创刊《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建有苏州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并使之成为苏南乃至江苏地区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心。  

学院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积极为法治国家建设 献计献策。新世纪以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85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上千篇。根据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王健法学院教师发表的法学类核心刊物(CLSCI)他发数数量2011年度居全国法学类院(系、校)第12位,2012年度位居第9位,2013年度位居第8位,2014年度位居第9位。

王健法学楼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教室设备一流,并设有中式、西式模拟法庭、国际学术会议厅等,同时为全体教师配备独立的研究室。图书馆面积3600平方米,现有藏书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00多种,可检索的电子图书30多万种,并在收藏、保留港台地区法学期刊、图书方面具有特色。

自1982年以来,法学院已为全国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各类层次的专门人才17000余人,成为重要的法学人才培养基地,许多校友已成为国家政法部门和法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们深知,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先贤们所创造的成就与辉煌相比,眼下法学院所取得的成绩还微不足道。目前,全院教师在重温东吴法学精神的同时,力求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加精益求精,以踵继前人的事业。或许我们能够告慰东吴校友及学界同仁的只能是:我们已经努力过,我们还在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