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在野,寻礼有方——清华大学高其才教授莅临我院讲解“活法”秩序
时间: 2016-10-27  作者:   浏览次数: 2121

2016年10月24日下午2点半,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高其才教授在王健法学院B201大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讲座。讲座的题目是《认识“活法”:理解真实的法秩序》,体现出为学诚恳、为人平实的高教授三十多年来对民间习惯法、司法实施情况持续关注的学术担当。

孙莉教授主持讲座,在致欢迎辞的环节,概要地为同学们介绍了高教授在法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专长;并着重指出这位“浮躁社会中的稀缺人才”在百余篇论作中,为中国的法学研究做出的扎实贡献;建议感兴趣的同学翻阅《中国习惯法论》《习惯法论丛》(六辑)等书籍,系统地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


高教授基于此前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收集的素材,以峨眉山普贤菩萨像引出“法相多面”的譬喻,然后以台湾地区民法将习惯作为法源的规定开场,从应然法与实然法的区分谈起,介绍了奥地利法社会学名家埃里希“活法”理论的要点;然后从“活法”的大致表现、内容与范围,“活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我国立法与司法如何对待“活法”三个方面,为在座的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和思考线索。

首先,高教授基于对民事生活、公共生活与秩序保障三个民间活动领域的调查成果,介绍了民事生活中的债权、物权与婚姻家庭习惯法。为帮助大家理解,他还现场示范了作为瑶族成年礼中验证标准的“公鸡舞”,让同学们联想到随着现场逐渐加快节奏的鼓点而舞动的民俗氛围,唤起了大家愉快的笑声。其次,他用基层群众通过公约方式矫治习俗变异问题的事例证明,“活法”是民间自治的必然产物。通过对《华寨村办酒宴风俗整改》的乡规民约、《黄门村风俗习俗礼节礼尚往来处置制度》等实证材料的介绍,让同学们切实地感受到社会变迁中的“活法”形象。再次,他以现实的司法案例为据,阐释了对于国家立法、司法活动中如何对待习惯法的深刻认识;指出国家法功能的现实局限,以及国家法与习惯法之间和谐共处的现实必要性。

最后,高教授发出了“正视习惯法的客观存在,发挥习惯法的积极功能,弘扬习惯法的良善内容,传承习惯法的文化脉统”的号召。他基于对“美景、美食、美人、美意”的个人理解,论述了“大美在野”与“礼失而求诸野”的观点,并引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作为结语,表达了对田野调查的期望与信心;还对基层民众自力更生、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无限忍耐的民族性格,提出了关切现实的看法。余音缭绕的讲座让同学们对如何多侧面观察法的面相,如何站在基层民众的立场,理解社会内生秩序与国家权威强制构建的秩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提问环节,博士生刘辉、李玮和硕士生吕森凤提出了各自的问题。高教授结合讲座的重点,做出了精彩的回应。他不仅指出民间习俗既为个人选择提供了方向,也为变通处理留下了空间;还强调了习惯法对国家法的支持与补足作用,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用的人多了就成了法”的道理;并且给同学们分享了筛选口述材料、获取被访问人信任的法社会学调查经验。

孙莉教授在总结评议环节先以厚度、温度、态度三个关键词,揭示出高教授思想的厚度、情怀的温度与为学的态度所展现的担当风范;进而就反思法律的概念、认识民俗的力量、审视官家的规则、传承文化的脉统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独到看法,并为同学们深入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在历经三个小时的思想盛宴中,高教授声情并茂的演讲、孙教授中肯精辟的点评与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参与,恍若声响各异的音符,共同汇成了一篇令人难忘的学术乐章。我院师生以热烈、持续的掌声,对高教授的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高教授能再来指导我们理解“活法”、认识真实的法秩序。


(供稿:刘辉  审稿:范茜)